close

20th:俄羅斯Konstantin Mereschkowski提出並經美國麻州大學Lynn Margulis延伸:內共生學說

1909 Karl Correns研究four o'clock葉的黃、白斑紋遺傳,發現母系遺傳。

1911Peyton Rous發現病毒會引起雞的肉癌,1966年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1920 德國胚胎學家Vogt首先證實胚體的軸在發育的早期即建立。建立命運圖。

1924  Hans Spemann and Hilde Mangold原口背唇移植實驗。

1928英國醫生格理夫茲(Frederick Griffith):細菌的性狀轉變。

1940年代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在冷泉實驗室發現玉米的跳躍基因。1983年才得到諾貝爾獎。

1941畢德(G. Beadle)和特吞(Tatum):一基因對應一酵素假ㄇ說。

1944美國細菌學家艾佛力(Oswald Theodore Avery):證明引起性狀轉變的物質是DNA

1949加卡夫(Erwin Chargaff):提出加卡夫法則。

1950sF.S.Steward從紅蘿蔔根部取出的細胞至於培養基可發展成正常成熟的植物。

1952賀雪(Alfred Day Hershey)和蔡司(Martha Cowles Chase):證明噬菌體進入細菌的物質是DNA

1952Robert Briggs and Thomas J. King將青蛙腸道的細胞核轉植入經破壞細胞核後的蛙卵細胞內。

1958John Gurdon以蟾蜍為材料,取蝌蚪小腸壁細胞的,注入無核的未受精卵中。

1953詹姆斯‧華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提出DNA結構為雙股螺旋。

1955Heinz Fraenkel-Conrat菸草鑲嵌病毒證明RNA是遺傳物質。

1957Arthur Kornberg第一個in vitro中合成DNA

1958馬修·麥舍生(Matthew Meselson)和富蘭克林·史塔爾(Franklin Stahl):證明了DNA複製的半保留性質。

1959 Elie Wollman and Francois Jacob利用中斷接合生殖以建立細菌的基因圖譜。

1961jacob and Monod提出乳糖操縱子,兩人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1961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J. Heinrich Matthaei證明Phe的密碼子為UUU

1968所有密碼建立。

1970提門(Howard Martin Temin)和巴耳提摩(David Baltimore):發現病毒顆粒含有可催化反轉錄反應的酶,稱為反轉錄酶。197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1970Hamilton O. Smith發現第一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1980nusslein-Volhard and Wieschaus確認出果蠅13700個基因中約有1200gene是胚胎發育所需,其中有120gene是樣式形成、促成正常體節形成所必須。

1985Kary Banks Mullis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1993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89 J. Michael Bishop and Harold E.因在反轉錄病毒的RNA中發現oncogene的存在,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1997蘇格蘭研究學者Ian Wilmut培育出桃莉羊。

2004希克諾佛(Aaron Ciechanover)、赫須寇(Avram Hershko) 以及羅斯(Irwin Rose)發現遍存素(ubiquitin)引導蛋白質分解。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9Elizabeth BlackburnJack W. Szostak發現染色體的端粒可以保護染色體。

2009Elizabeth BlackburnCarol W. Greider找到端粒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後中生物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點我就對了 的頭像
    點我就對了

    好書分享//閱讀心得//自我成長

    點我就對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